banner

联系我们

  • 服务热线:400-808-2928
  • 咨询热线:18688742064
  •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天安云谷二期4栋20楼2002

“小巨人”第一省再冲刺:4年欲增2万家“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集群牵引优存量扩增量

发布日期:

  近日,《广东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累计培育超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000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推动150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踏上了时代风口。

  广东制造业体量大、体系完备,规模优势明显。2022年,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大关,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不过,广东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依然存在,创新既是广东制造业寻求增长机会的杠杆性力量,也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为产业链强链补链是必经之路。

  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截至目前,广东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8万家。其中,广东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超1500家,数量跃居全国第一。

  受访专家认为,广东“专精特新”企业密集涌现,实际上是抓住了全国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中的新机遇,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产业链分工程度高的结果。但要完成既定的培育目标并非易事。今后,广东应通过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牵引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此外在加快构建创新生态链的同时,精准赋能“专精特新”走向自主创新和资本之路。

推动专精特新扩面增量

  作为国内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广东近年来不断出台利好政策加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政策托举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之路。

  广东省工信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4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8万家。今年7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全国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名单,广东省658家企业入选,入围数量创历史新高,占全国17.9%,累计培育超1500家,数量从全国第二跃居全国第一。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广东将累计培育超20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万家左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推动150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专精特新”企业总体研发占比达到5%左右,不断提高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比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覆盖率达100%。

那么,这些增量的“专精特新”企业从哪里来?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前五强省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北京,数量分别为1535家、1505家、1457家、1064家和834家。数量上,排名前三的省份在前五批次“小巨人”企业总量上差距不大。但与前四批次对比,部分省份位次排名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广东和江苏位次前移,广东超越浙江排名第一,江苏则从第四上升到第二的位置。

  在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看来,广东和江苏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上的“逆袭”,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着很大关系。目前,以集成电路、智能终端、先进传感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从粤苏两省公示的第五批“小巨人”企业所属的行业类别来看,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上榜企业较多。就广东而言,其第五批“小巨人”企业密集扎堆于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前沿新材料、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和生物医药等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尤其是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占比分别达26.14%、14.89%。

  这也说明,近些年来广东在全国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中打造出厚实的新兴产业基础,以此吸引大量的创新资源要素汇聚,形成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的沃土,并为未来增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以产业集群牵引“小巨人”培育

  2020年,广东确定了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产业、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2月印发的《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暂行办法》提出,要“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与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频共振、协同匹配、融通发展”。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既是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组织形式。根据《指导意见》,广东要培育15个以上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00个以上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0家左右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专精特新”企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向集群靠拢趋势。以广东省35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为例,其集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1家、“专精特新”企业703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创新型等优质中小企业1597家,研发投入强度及企业上云比例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作为一种高级组织形态,集群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及创新要素流动和汇聚,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在陶锋看来,从产业链的位置上来讲,广东“专精特新”企业以制造业中间产品供应商为主体,难以通过单打独斗获得长久的发展。

  在集群空间内,一方面,中小企业可以获得相互支持的资源,增强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逐步发展成长为“专精特新”乃至“小巨人”企业;另一方面,“专精特新”或“小巨人”企业均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它们能够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进而壮大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而言,如何筑起更多新兴产业集群十分关键。

  《关于加快构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创新体系 支撑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到,将强化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七个方面20条主要措施。

  此外,广东还提出将进一步打造多个千亿乃至万亿级别的新兴产业集群,如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培育新增3-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培育新增4-5个超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并重点发展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等五大未来产业集群与21个突破点。

精准赋能专精特新提质增效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广东最新一批入选“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时发现,这些企业通常都拥有自己的“拿手好戏”“拳头产品”,普遍具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特点,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或“配套专家”。

  陶锋表示,尽管一部分“专精特新”或“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某个特定细分行业的龙头,但总体而言,“专精特新”企业本质仍然还是中小企业,这个特征并没有变,它们仍存在技术创新和资金等关键要素方面的短板。

  该如何为“专精特新”企业植入更多的创新要素?近年来,广东省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初步形成由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等组成的科技企业体系。2022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6.9万家、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一直是广东近年发力的重要思路。

  2022年,广东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同年,广东出台《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十一部门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从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等全面融通的角度着手,针对企业技术攻关、创新融通、产学研合作等关键环节推出具体支持举措。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林江认为,“创新生态链”的建设的核心逻辑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专精特新”企业成长营造更利于自我“造血”的创新发展环境,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它们练就属于自己的“独门绝技”。

  但从企业的层面来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普遍缺乏抵押资产,并且研发投入较高、投资周期较长,其融资需求长期以来难以被满足,往往在创新研发上受到掣肘。

  陶锋认为,广东应加快出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专项金融服务的相关支持政策,在企业的早期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数字化转型等环节配套政策性的金融服务,要对重研发、重技术的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企业提供资金扶持,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的支持。

  银行业务层面,广东也在推动金融机构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痛点推出服务创新,加大科创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今年1-8月,广东省工信厅推动8家合作银行机构为超1万家次“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超1200亿元。

  资本市场方面,广东已瞄准推动150家“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目标,深化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合作,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上市融资指导;建立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强化与其他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机衔接。

  在陶锋看来,广东应优化社会资本特别是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培育中小制造业企业的作用,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不同类型的长期投资资金,例如政府引导基金,作为LP进入到制造业中小企业VC投资领域,多元化风投机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可以完善其“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退出作用,激发其投资动力。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wenzhang

专精特新